宏虹分享|從 OBD-II 到 DTC 故障碼:車載診斷系統如何改變汽車維修與通訊標準

前言

在汽車電子化與智慧化高速發展的今日,車載診斷系統(OBD-II) 已成為汽車維修與排放監控的共同語言。
從引擎故障警示燈的閃爍,到雲端車聯網的資料回傳,OBD-II 扮演著「車輛健康管理中樞」的角色。
掌握這套標準不僅能協助工程師與維修人員更精準地定位問題,也為車隊管理、智慧交通與自動駕駛奠定基礎。
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OBD-II 的架構、通訊原理與故障診斷碼(DTC)解析,並回顧其標準的演進脈絡與實際應用。

一、OBD-II 車載診斷系統概述

OBD(On-Board Diagnostics,車載診斷系統)是一套內建於汽車內部的電子自我監控與故障診斷系統,用來監測引擎、變速箱、排放與電控模組(ECU)等關鍵部件的運作狀況。
維修人員可透過與 ECU(電子控制單元)溝通,快速判斷故障位置與原因。常見的 ECU 包括引擎控制模組(ECM)、變速箱控制模組(TCM)、電子煞車控制模組(EBCM)等。
透過OBD系統,車主與技師能即時偵測異常、降低排放並提升維修效率。

二、排放管制與OBD標準的誕生

美國環保署(EPA)根據《清潔空氣法案》訂定排放標準,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(CARB)更進一步推動OBD法規,以強制汽車製造商在車輛中安裝可自我診斷排放問題的電控系統。
1996年起,美國所有輕型車輛必須搭載 OBD-II 系統,而從2005年起,重型車輛亦全面納入。這套標準後續也被歐洲與中國大陸採納,成為全球通用的車輛故障診斷通訊協定

三、OBD的發展與OBD-II特點

早期的OBD僅能透過儀表板警示燈提供簡易回饋,無法準確定位故障來源。隨著技術演進,OBD-II在1994年正式推出,採用標準化的16針診斷連接埠(DLC),支援即時數據監控與故障碼回報。OBD-II可監控不僅限於引擎,還包括底盤、車身電子與輔助設備,透過CAN匯流排通訊協定實現高效的資料交換,讓技師能以掃描工具快速讀取車輛診斷資訊。

四、OBD-II 標準與診斷通訊協定

OBD-II標準根據ISO 15031規範,定義了車輛與外部診斷儀器間的通訊方式、資料編碼與信號協定。
這套規範確保OBD-II連接埠可提供統一格式的車輛運作數據,例如引擎轉速、排放狀態與燃油系統資訊。其診斷連接埠分為 A型(12V車輛)B型(24V車輛),便於全球車廠標準化維修程序。

五、故障診斷碼(DTC)結構與範例

DTC(Diagnostic Trouble Code,故障診斷碼)是OBD-II系統的核心。每一組五位碼可明確指出問題部位與類型:

  • Pxxxx:動力系統(Powertrain)

  • Bxxxx:車身(Body)

  • Cxxxx:底盤(Chassis)

  • Uxxxx:通訊網路(Network)

第二位數字代表通用或製造商自訂,第三位指出子系統,如「3」為點火系統、「4」為排放系統、「7」和「8」為變速系統。常見範例如下:

  • P0112:進氣溫度感測器訊號過低

  • P0410:二次空氣噴射系統故障

  • P0710:變速箱油溫感測器電路故障

六、OBD-II的應用與未來發展

除了排放監控,OBD-II介面如今被廣泛應用於車隊管理、燃油效率分析、ADAS輔助駕駛、智慧車聯網等領域。
透過OBD-II資料,車廠與系統整合商可即時追蹤車輛狀態,進行預防性維修與資料分析,進一步推動智慧汽車與車聯網技術的發展

自1980年代起,Kvaser 便深耕於 CAN 匯流排與車用通訊技術的研發,持續推動 M2M(Machine to Machine)與車載網路標準創新,至今仍是全球領先的 CAN 技術供應商之一。
宏虹電子作為 Kvaser 在台灣的授權代理與技術合作夥伴,長期致力於將其專業技術與產品導入本地產業應用,包含車輛診斷、電動車測試、車載通訊模擬與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。
我們期望透過推廣 OBD-II、CAN、LIN 與 Ethernet 等車用通訊技術知識,協助工程師、研發人員與教育單位更有效掌握車載網路診斷的核心原理,加速台灣智慧車電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