宏虹分享|CAN XL 匯流排是什麼?全面解析下一代高速車用通訊技術,突破 2048 Bytes 限制!

前言

作為最早應用於車載與工業通訊系統的匯流排標準,傳統 CAN(包含 CAN CC 與 CAN FD)在過去數十年間奠定了嵌入式通訊的基礎架構。然而,隨著車輛智慧化與網聯化需求的快速成長,其在傳輸速率與資料容量上的技術瓶頸已逐漸浮現。面對既有 CAN 架構的限制,產業迫切需要一項能兼容現有生態、同時突破效能天花板的新一代匯流排技術,以支撐更高頻寬與更複雜的通訊場景。

在這樣的背景下,CAN XL(Controller Area Network eXtended Length) 應運而生。該技術由國際 CAN 標準化組織 CiA(CAN in Automation) 主導制定,核心目標相當明確:在延續傳統 CAN 匯流排「架構簡單、傳輸穩定、成本低廉」等優勢的同時,進一步突破傳輸速率與資料承載容量的限制,為車用通訊與工業控制領域帶來全新的效能級距。

一、傳統 CAN 的侷限:容量不足、速率也跟不上

資料長度受限,難以應付高負載應用

在傳統 CAN 架構(CAN CC)中,單一資料幀僅支援 8 Bytes,即使後續 CAN FD 將長度擴充至 64 Bytes,仍不足以滿足現今車用與工業應用對大容量傳輸的需求。

例如:光達(LiDAR)的單幀點雲資料、高清攝影鏡頭的影像切片、工業設備監控的全量狀態參數,這些場景動輒需要數百至數千 Bytes 的資料傳輸能力,傳統 CAN 匯流排在資料吞吐量上已顯得捉襟見肘,難以支撐新一代的高速運算與感測任務。

速率上限明顯,延遲風險增加

傳統 CAN CC 的最高傳輸速率僅為 1 Mbps,即使 CAN FD 在資料階段可提升至 8 Mbps,仍難以滿足高頻寬應用的即時性需求。以智慧駕駛(ADAS)為例,域控制器(Domain Controller)與多組感測器(如毫米波雷達、攝影機、超音波模組)之間需要進行即時且高頻的資料交換。
若傳輸速率不足,不僅會導致資料延遲或封包遺失,還可能造成決策延誤,影響整體車輛安全性與反應精度。

二、CAN XL 技術誕生:從物理層到協定層的全面升級

兼容基礎上的精準突破

CAN XL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「於兼容基礎上的精準升級」。它延續了傳統 CAN 匯流排「低成本、高可靠、架構簡潔」的技術優勢,同時透過物理層優化與協定層重構,實現效能與功能的雙重飛躍整體設計理念可從 物理層(Physical Layer) 與 協定層(Protocol Layer) 兩個層面深入解析。

物理層:CAN XL 收發器  實現提速的關鍵元件

在 CAN XL 的技術架構中,收發器(Transceiver)扮演決定性角色。根據 CiA 610-3 標準,目前已出現多種相容 CAN XL 的收發器型號,其中以 CAN SIC XL 收發器 為代表,能在資料階段實現最高 20 Mbit/s 的傳輸速率。

CAN SIC XL 採用兩種運作模式:

  • SIC 模式(Signal Improvement Capability):與 CAN FD 行為相似,使用顯性/隱性訊號傳輸,確保與現有 CAN 網路的兼容性。
  • FAST 模式:在此模式下,傳輸節點(TX)改採推挽輸出(Push-Pull),接收端(RX)則透過動態閾值調整以提升速率,但該模式下不支援錯誤訊框(Error Frame)。

在實際通訊過程中,CAN XL 協定透過 仲裁至資料階段(ADS, Arbitration to Data Sequence) 的自動切換機制,讓收發器於仲裁階段運行在 SIC 模式,進入資料階段後切換至 FAST 模式。此切換動作由 CAN XL 控制器透過 TxD(Transmit Data)引腳 控制完成,實現了高速傳輸與協定穩定性的兼容平衡。

協定層:訊框結構重構,新增功能位以支援複雜應用場景

CAN XL 重新設計了訊框(Frame)結構,加入多項「智慧控制欄位」,不僅支援最大 2048 Bytes 的資料傳輸量,
同時能靈活對應 CAN、CAN FD 以及 Ethernet 等多種通訊場景,實現跨協定的整合應用。

整體訊框結構可分為以下主要區段:

1. 仲裁域(Arbitration Field)

  • PID(Priority ID,優先權識別碼):長度為 11 位元,用於匯流排仲裁過程中的優先權判定。不再承擔位址識別功能,位址定義改由後方的 AF 段(Acceptance Field) 負責。
  • XL 段(RRS/IDE/FDF/XLF):
  • RRS(Remote Request Substitute):不再支援遠端訊框(Remote Frame)。
  • IDE(Identifier Extension):僅支援 11 位元識別碼,固定為顯性位。
  • FDF/XLF:用於標示該訊框為 CAN FD 或 CAN XL 類型。

2. 控制域(Control Field)

  • ADS(Arbitration to Data Sequence):4 位元,用於標示仲裁階段與資料階段之間的速率切換。當仲裁階段以 ≤1 Mbit/s 進行時,資料階段可切換至最高 20 Mbit/s 的傳輸速率。
  • SDT(SDU Type,服務資料單元類型):8 位元,用於定義資料欄位中所嵌入的協定類型,類似 Ethernet 中的 EtherType。
    可支援多達 256 種通訊協定類型,實現跨協定資料封裝。
  • SEC(Security Bit):1 位元,用於指示該訊框是否包含加密資料(Encrypted Data)。
  • DLC(Data Length Code):11 位元,用於定義資料欄位長度,可支援 1 至 2048 Bytes 的資料傳輸。
  • SBC(Stuff Bit Count):3 位元,用於記錄從 SOF(Start of Frame)至仲裁區間的位元填充數量,協助接收端正確處理位元填充(Bit Stuffing),確保資料解析的正確性與一致性。
  • PCRC(Preface CRC,前置循環冗餘檢查):13 位元,用於對仲裁與控制欄位的前半部分進行校驗。透過「早期錯誤偵測(Early Error Detection)」機制,若訊框開頭出現錯誤,系統可即時終止傳輸,避免頻寬浪費。
  • VCID(Virtual CAN Network ID,虛擬網路識別碼):8 位元,功能類似 Ethernet 的 VLAN ID,可將單一物理匯流排劃分為 256 個虛擬邏輯網路,提升網路隔離性與靈活性,常用於車身域(Body Domain)或功能域(Functional Domain)的分層管理。
  • AF(Acceptance Field,驗收欄位):32 位元,用於定義位址識別方式。其實際意義取決於 SDT(資料類型),並被納入控制器內建的 64 位元硬體濾波器(Hardware Filter),以達成更高效率的封包篩選與資料辨識。

 

資料域(Data Field)

資料位元組負責承載實際傳輸資料,可直接傳遞各類信號,或封裝 CAN FD 訊框、以太網訊框(含 IPv6 等協定)。相較於傳統 CAN,CAN XL 的資料欄位可一次傳輸大容量資料,無需再將封包拆分,能有效降低通訊協定開銷並提升傳輸效率。

CRC 欄位(CRC Field)

  • FCRC(Frame CRC,訊框循環冗餘檢查)32 位元,用於對整個訊框(自仲裁欄位至資料欄位)進行完整校驗,以確保高速傳輸環境下的資料正確性與可靠性。

  • FCP(Format Check Pattern,格式檢查樣式)4 位元,供接收節點比對與同步比特流,確認接收與發送兩端的比特時序一致,避免因同步偏移而導致的資料解析錯誤。

應答與結尾欄位(ACK Field / EOF Field)

  • DAS(Data Arbitration Sequence)4 位元,用於標示資料階段切回仲裁階段時的比特率轉換,即從高速資料階段回切至低速仲裁階段,確保整體傳輸過程具備穩定性與可預期性。
  • ACK(Positive Acknowledgement,正向應答位)1 位元,機制與 CAN FD 相同。當接收節點正確接收整個訊框後,會於該位發送「顯性位」以確認訊框已成功接收。
  • EOF(End of Frame,訊框結尾)用於標示訊框傳輸結束,固定為 11 個隱性位並與傳統 CAN 保持相容,以利舊系統升級與混合網路部署。

協定相容性(Protocol Compatibility)

如何同時兼容以太網與 CAN 通訊

CAN XL 具備兼容 以太網上層協定CAN 通訊架構 的能力,其核心在於 SDT(Service Data Unit Type)AF(Acceptance Field) 兩個欄位的設計。

SDT 欄位:定義多層通訊協定類型

SDT 欄位長度為 8 位元,理論上可支援 256 種不同的服務資料單元(SDU)類型實際應用中,其具體值由相關標準組織進行定義與擴充。

目前,CiA 611-1 規範(第一版)已定義五種主要的 SDU 類型:

  1. Content-Based Addressing(基於內容的定址)

  2. Node Addressing(基於節點的定址)

  3. Classical & FD Frame Tunneling(傳統 CAN/CAN FD 封裝傳輸)

  4. IEEE 802.3 (Eth) Tunneling(以太網封裝傳輸)

  5. IEEE 802.3 (Eth) Mapped Tunneling(以太網映射傳輸)

未來版本中,CiA 規範仍計畫持續擴充更多 SDU 類型,以支援更複雜的跨協定場景。

AF 欄位:對應 SDT 值的動態定義

AF 欄位長度為 32 位元其意義與功能會依照 SDT 欄位的值而變化,用以承載位址或識別資訊:

  • SDT = 0x01(基於內容的定址) 時,AF 被解析為 Message ID,用於內容導向的訊息尋址。

  • SDT = 0x02(節點定址) 時,AF 承載 目標位址(Destination Address)來源位址(Source Address)用以實現節點導向的通訊模式。

  • SDT = 0x03(CAN CC/CAN FD 訊框傳輸) 時,AF 包含 CAN 訊框 ID(11 位或 29 位)用於辨識與封裝傳輸傳統 CAN 或 CAN FD 訊框。

  • SDT = 0x04(IEEE 802.3 以太網封裝傳輸)0x05(IEEE 802.3 映射傳輸) 時,AF 用於承載與以太網相關的位址資訊(例如自訂位址或截斷的目標 MAC 位址),使 CAN XL 能在匯流排環境中直接傳輸以太網訊框。

三、結語:從標準到實踐的關鍵躍升

CAN XL 的誕生,並非單純的速率升級,而是一場從底層架構到協定機制的全面革新。它在保留傳統 CAN「穩定、低成本、高可靠」優勢的同時,以更高的資料吞吐量與跨協定相容性,為智慧車輛、工業自動化與物聯網系統建立起統一的通訊橋樑。

隨著各大晶片廠與車載供應鏈加速導入 CAN XL 生態,這項技術正逐步成為下一代車載與工業通訊的核心基礎在實現「高速、整合、智慧」的過程中,為嵌入式系統的未來奠定全新格局。

👉 想深入了解CAN XL 在車載與工業通訊中的應用嗎?
宏虹電子提供完整的車輛匯流排通訊測試與模擬解決方案,支援 CAN CC、CAN FD 及 CAN XL 等多協定測試環境,協助企業在研發、驗證與量產階段全面驗證匯流排效能、相容性與通訊穩定度,為新一代智慧車載系統與工業自動化提供穩定可靠的測試基礎!
若您想瞭解更多資訊,歡迎立即聯繫我們或預約專人諮詢,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。